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快讯

    《富爸爸穷爸爸》:未经思考的努力,才是我们贫穷的根源

    洞见来源:2023-07-05 14:03:02

    #暑期创作大赛#

    作者:洞见·瑾山月
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美国富豪罗伯特·清崎,堪称商界传奇。

    他不是富家子弟,没有千万家产,没有中过彩票,也不曾一夜暴富。

    可他40多岁就能身价过亿,用他自己的话说,全因悟透了金钱的秘密。

    他发现,很多人忙碌一生,却仍像拉磨的驴,在贫穷中打转。

    原因就在于,这些人始终没明白,金钱青睐的,从来都是用头脑工作的人。

    清崎将自己的致富秘诀,写成了一本名为《富爸爸穷爸爸》的畅销书。

    在书里,他一针见血地指出:

    我们最重要的资产,就是我们的头脑。只有思考后的行动,才能创造财富;不经思考的努力,只会延续人们的贫困。

    为什么有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,到最后还是一贫如洗?

    因为,缺乏智慧的行动只是徒劳,没有思考的努力,永远创造不了价值。

    1

    有多少人,正在努力地成为“穷人”

    在书里,清崎有两位爸爸。

    其中,“穷爸爸”是自己的生父,一名大学教授,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,却在晚年遭遇失业,债台高筑。

    而“富爸爸”,是自己好友迈克的父亲,一位非常成功的大商人,也是清崎致富路上的领路人。

    两位爸爸,都能吃苦,肯出力,但人生的结局,却是天壤之别。

    清崎不止一次思考,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。

    在他眼中,穷爸爸很敬业,平常不是去学校授课,就是待在书房写论文。

    他每天按时上下班,完全服从领导安排,对学生们也十分上心,还经常举办公益讲座。

    等贷款买了房子,他变得更加勤恳,专注于学术研究,熬夜撰写报告,只为了多拿点奖金。

    可后来经济危机来临,学校开始裁员,穷爸爸却不幸失业,因为学校里像他这样的老师太多了。

    这下,清崎终于明白了:穷爸爸被淘汰,恰恰因为他干得太多而想得太少。

    除了本职工作,穷爸爸其他的一概不管。

    既不研究经济走势,也不关注热点新闻,更不会跨行业去学习。

    最终,导致自己能力太过单一,扛不住任何风险变动。

    其实,生活中,有太多“穷爸爸”这样的人。

    就像超话#穷忙人生#里的总结:

    每天准时上班,分秒必争地忙完一天,日复一日地干着同样的工作。在这种无限循环中,自己活得疲惫不堪,日子却毫无起色。

    大家看起来一刻不得闲,可所做的全是机械式劳动,产生的价值微乎其微。

    这种低效勤奋,除了消耗体力,麻痹头脑,根本不可能转化为金钱。

    清崎在书里,还讲过一个高中同学的故事。

    这位同学打了三份工,每天只睡5小时,称得上很勤奋的人。

    但却常年得不到提拔,只因他从事的都是极其简单的体力劳作。

    真相是如此扎心,没有价值的付出,永远换不来真金白银。

    毕竟,盲目努力,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,本质上是在逃避更复杂的脑力消耗。

    放弃思考,努力的结果,只能是让我们活成了又忙又穷的可怜人。

    2

    致富路上,思考永远比勤奋重要

    北海道大学,做过一个著名的“懒蚂蚁实验”。

    研究者观察蚁群,发现大多数蚂蚁忙着干活时,总有那么几只懒蚂蚁无所事事。

    可一旦遭遇危险,反而是懒蚂蚁能迅速反应,带领蚁群突出重围。

    原来,懒蚂蚁不是真的懒,而是把精力全部用在了侦查与思考上。

    不仅是自然界,人类社会的财富竞赛中,也只有会思考的人,才能赢到最后。

    在书里,清崎谈起过童年的一件趣事。

    9岁那年,为了赚零花钱,他叫着迈克,准备大干一场。

    他们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去打工,反而想了个“鬼点子”。

    他们收集了很多牙膏壳,加热融化后,倒入硬币模具,再晾干脱模。

    没错,两个小伙子竟胆大包天地自己“造钱”。

    可就在他们造出第一批5美分硬币时,却被爸爸们发现了。

    穷爸爸严厉地呵斥了他们,但富爸爸却很高兴,说:“虽然这种行为不可取,但难得的是,你们能在赚钱上动脑子。”

    清崎记住了这句话,在之后的打拼中,始终不忘思考。

    在石油公司做职员时,他会忙里偷闲研究石油业的股票走向;

    在卖打印机的大企业做销售时,他会钻研人际交往的方法,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;

    自己开投资公司后,清崎更是各领域涉猎,研究市场趋势,寻找投资机会。

    他这辈子,与其说是靠投资发了家,不如说是用头脑换来了钱。

    在书里,清崎不止一次,引用过富爸爸的一句名言:

    “穷人为钱工作,富人让钱为他们工作。”

    而只有具备了思考力,人才能有驾驭金钱的能力。

    对事物透彻的解析,对人心深度的了解,对规律和本质的把握,对趋势的感知……恰恰是这些头脑里想出来的东西,蕴藏着发财的契机。

    花一分钟看透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,注定有贫富之别。

    先开启头脑的大门,人才能打开财富之门。

    3

    又穷又忙的人

    一定得先跳出“老鼠牢笼”

    周国平曾说:

   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,不在物质的贫富,社会方面的境遇。是内在的素质和层次,把人分出了伟大与渺小,优秀与平庸。

    这就是为什么,有些人看似努力,却一无所成;有些人看似悠闲,却总能发财。

    在书里,清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“老鼠牢笼”。

    意思是,穷忙的人好似笼子里的老鼠,怎么也跑不出眼下的困境。

    若想逃出牢笼,清崎给出了以下3点建议。

    1. 比挖金矿更重要的,是找金矿。

    去秘鲁旅行时,清崎偶遇了一位富有的金矿工人。

    他最大的优势,不是挖金矿,而是找金矿。

    工人说:年轻时,我不会为了几块钱的时薪就一直干活,总会想办法研究如何找金矿。

    这么多年过去了,和他一起入行的工人,还在干苦力,而他因为找金矿的本事成了富翁。

    清崎认为,要停下穷忙的恶性循环,首先要从转变思维上着手。

    赚钱的思路一旦僵化,人就只能被困在认知茧房中“瞎忙”。

    曾有位资深撰稿人,向清崎请教,为什么她的书,总是销量很差。

    她的文章,明明得到了很高的认可,可市场就是不买账。

    清崎建议她,别只在专业领域打转,向外走,去研究下营销学。

    只可惜,这位撰稿人对此不屑一顾,非常固执己见,最终也没有实现突破。

    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,赚钱也是如此。

    只有思路开阔,敢于尝试,才可能打通多条渠道,走向致富的终极目标。

    2. 比烹制 “面包圈”更重要的,是脑子里的配方。

    在书里,清崎打了个比方。

    赚钱好比做面包,只有烹饪时迅速调用脑子里的配方,才能快速做好你的面包圈。

    而做到这点,就要求人们通过多领域学习,具备综合思考的能力。

    毕竟,瞬息万变的社会里,留给你“慢慢来”的机会并不多。

    更普遍的情况是,时机就像闪过的流星,谁动作快,谁才能抓到。

    那清崎是怎么做的呢?

    比如,他从参加工作开始,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行业某个岗位。

    总会利用业余时间,报班学习,参加研讨会,进行小规模的投资演习。

    等他开始做投资人,为了抓住各行业风口,就去高校做短期进修。

    渐渐地,他脑子里形成了知识体系,赚钱的门路越来越多,出手也越来越快。

    查理·芒格说:想要赚大钱,必须建立多元思维体系。

    人对世界了解得越多,烹饪金钱面包圈的配方就越完善。

    3. 比做决策更重要的,是赶走身边吵闹的“小鸡”。

    清崎说,我们身边总有一群“小鸡”,每天叽叽喳喳喊着“天要塌了”。

    你想换份工作,他们说求变有风险;你想努力工作,他们又说公司没前途……

    哪怕你已经下定决心,但听到这种过于悲观的论调,所有的思考又搁浅在行动之前。

    清崎的朋友理查德,曾看好一处房产,打算低买高卖赚一笔。

    而当时的行情走势,也十分有利于房产投资。

    但就在理查德交完订金后,却听邻居说了句“投资房产会很糟糕”。

    他忽然没了自信,当即取消了购房交易,结果白白错过了一次绝好投资,与几十万美元失之交臂。

    我们所有的思考,只有转化为行动,才算完成了财富积累的闭环。

    所以这最后一步,一定要排除干扰,坚定信心,勇敢去做。

    比做决策更重要的,是赶走你身边吵闹的“小鸡”。

    4

    在书里,清崎还提出过一个“挣钱公式”。

    这是一组循环公式,几乎涵盖了各行业。

    具体是:起床、上班 、挣钱 、支付账单、平衡收支、继续挣钱……

    看看我们自己,是不是正被这个公式套牢,每天就是赚钱、消费,再赚钱。

    我们把忙碌当成生产力,不留一点时间,也不愿拿出力气去思考。

    结果,都活成了办公桌上的机器人,根本赚不到脑力劳动的钱。

    而现实中,真正想赚钱,且能赚到钱的人,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脑力。

    就像稻盛和夫所说:

    “强烈而透彻的思考,才是事业成功的原动力。”

    只有愿意吃思考的苦,你才能尝到赚钱的甜头。

    点个赞吧 ,与朋友们共勉。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    上一篇: 英菲尼迪的 天然气电动汽车 如何不是动力总成的大虾